微信掃一掃分享
2019年8月23日《經濟日報》刊登了對華維呂名禮董事長的專訪報道。
以下為報道全文
華維人說,呂名禮創辦的華維,是中國灌溉界的“華為”。華維創辦18年,諸多成績加身,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科技小巨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灌排行業工業成就獎”“2018最具投資價值新三板公司”;連續多次參與國家重點課題或重大研發計劃;業務在非洲的坦桑尼亞、貝寧、埃及、南非、加納等國不斷扎根、開花。
華維的成長,正展現出致力于提供世界領先的智慧灌溉和智慧種植業解決方案的雄心。當與呂名禮面對面,能感受到影響這個民營企業成長的,還有隱藏在他背后的“三農”情懷。
“初填大學志愿時,并不懂這個專業具體是做什么的。”呂名禮說。但他看中了“灌溉”。小時候,湖南家鄉出現季節性大旱,有時洪水滔天,有時又連續幾個月不下雨,莊稼地里缺水,“裂開的縫能伸進去一個拳頭”。村里家家戶戶“守排水”,極有限的一線山泉水。為了能輪到給自家稻田澆上寶貴的半小時水,呂名禮常跟大人一起守到半夜。
呂名禮記得,本科剛入學,就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強烈“沖擊”。課上介紹以色列,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化小國,在惡劣的困境中,創造出一個“沙漠奇跡”。“他們也曾被認為是沒有希望的土地,卻能在農業上‘富甲天下’。”至今,呂名禮還是樂于在許多場合中提及以色列。作為“華維”奮斗的參照系,那里的高科技農業與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發展圖景,像一顆種子悄悄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他想,也許有一天他的家鄉會變成另外一個模樣。
與呂名禮交談,能從他流暢的表達中,看到一個曾經“文學青年”的影子。如果不出意外,作為中國農大的文學社社長,1998年他大學畢業會留京,成為公務員系統里的“筆桿子”。可他偏是少數。先是到臺資企業做了一名“灌溉工程師”,但時間不長,企業倒閉了。后來,因為文學功底,他進入媒體,位至總編輯。但總有許多不甘,他還是決定辭職創業,回歸“灌溉”。“華地上萬物、維至善初心,匯天下甘泉、豐家國倉廩”,2001年,呂名禮創辦華維,他這樣定義企業。
小滴頭有大世界
呂名禮說,冥冥中他還是選擇了農業。是偶然,也是必然。
創業過程中,呂名禮也遇到過幾次選擇期,特別是幾次面對利潤獲取與研發探索的權衡,他都很快選擇了后者。華維一路成長,不斷填補國內與行業空白,直到成為世界領先,從一家專注于高效節水灌溉(智慧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科創型企業,到致力于打造集成智慧灌溉和智慧種植業多學科應用的平臺。作為國內少有的18年根植灌溉科創一域的民營企業,只有他自己明白,面對權衡時,要守的是什么,面對未來,要做的是什么。
多學科集成的智慧灌溉,匯聚在一個小小的滴頭上,究竟有多大門道?呂名禮解釋,采用精準滴灌技術的西紅柿,每畝地最高產量可達十幾萬斤。像給農作物“輸液”一般,基于對作物特性的分析,通過精準施配方肥,把作物潛能發揮出來,讓蔬果的產量和效益,在標準化種植中翻倍增長;通過“營養抗病”代替“農藥治病”,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通過糖酸比調控,達到更好的口感。
其中,一款叫作“1828壓力補償滴頭”的高端核心產品,經部級鑒定為世界先進,打破國外品牌的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受到業界廣泛贊譽。這款產品可消解由于自然高差形成的壓力差,通過華維的“農抬頭”智能控制系統,實行均勻、精準灌溉施肥,實現省肥、省工、省水,又增產優產、減排環保等多重效益,特別適用于高端設施農業和我國廣大丘陵地帶的果園等。
滴頭背后的華維智慧灌溉系統,之所以說是多學科集成,在于匯集了流體力學、材料學、加工制造、機械工業、作物學、植物營養學以及互聯網等多學科技術,最終為種植業提供系統性的智慧解決方案。華維的獨創性之一,在于通過反復模擬、試驗和修正,可實現滴頭的流道設計、模具研發、材料改性和工藝優化等。“目前,國內可做到這一點的,可以說鳳毛麟角。比如,滴頭里的小小膜片,蘊含了極復雜的科技含量,華維國產化之后,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一半,廣大農民可以真正用得好,也用得起了。”
“灌溉施肥方式不當,會導致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板結,重金屬含量超標;傳統粗放的大水漫灌和施肥方式,還會導致銨離子在空氣中揮發,造成霧霾。”用科技方式解決“海、陸、空”污染問題,是精準灌溉的隱形功用,呂名禮介紹,華維獨創的針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滴灌技術,能讓有機肥精準還田,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化有效利用。
“小小滴頭”折射出的,是高端裝備農業的系統性建設。對標華維一直以來的“參照系”——以色列巨頭企業,呂名禮顯現出他的自信,已準備好在未來趕超它們。“目前,最大的差異還是國人對品牌的認知度,很多人還是習慣性地認為,進口的一定比國產的好。實際在很多產品上,兩者已經基本沒有差距。”
農業智能化可期
呂名禮常說一句“繞口令”:“水是肥的腿,根是苗的嘴,華維智慧灌溉,就是讓肥長上腿,找到苗的嘴。”朗朗上口,外行人聽后,會很快理解。“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是要將習慣千年的‘澆地’轉變為‘澆作物’。”一組新的數據顯示:華維滴灌每年可讓約120萬畝農田受益,為種植者節本增效約12億元,節省約1500萬公斤化肥,約3.24億立方米水,間接節省約4140千瓦時電,減少約40872噸二氧化碳排放。
搭準了脈搏,華維正乘著鄉村振興戰略之力,一路高歌。
業界贊譽華維,這樣的企業是上海“裝備農業”的開創者,裝備農業被視作與品牌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并駕前行的“四駕馬車”。作為農業農村部同上海市金山區“走出去”戰略合作的重要實施主體,華維為上海農業科創發展和推動金山區打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區添加了全新的一筆。2017年,華維成功中標彼時世界最大單體智慧溫室灌溉項目,開創了中國智慧灌溉裝備走向“一帶一路”的先河,也成了為世界設施農業提供中國方案的先行者。
未來,是對農業智能化的布局
“作物不會說話,但它們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比如,水文、氣象、土壤條件,以及作物生長習性,等等。”呂名禮說,未來人工智能在農業中的應用,可以通過智慧技術的導入,將這些不會用語言表達的植物需求條件綜合起來,“翻譯”成決策模型,從而實現系統可分析、可思考、可決策。
“未來,我們將把老種植戶和專家經驗數字化,形成某種作物生長要素調控的知識庫,作為專家型種植的決策模型,為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新型職業農民保駕護航。”近兩年,華維還首創了“中國灌溉創客孵化中心”模式,計劃通過培訓,讓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到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智慧水肥一體化)中來。